明月何曾是两乡——“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开幕
一封封书信、一块块眷村门牌、一件件老物件……7月5日,“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迁台历史记忆,分为离乡、思乡、新故乡、返乡四个展区。展览通过影音、图片、实物以及沉浸式剧场的方式呈现出时空脉络,让两岸同胞近距离与历史对话,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展览是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在高雄、上海、台北、福州等地展出。本次展览在原有系列展出的基础上,新增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敌御侮、南京国民革命军学校烈士遗孤与六十兵工厂落脚台湾、迁台后代回大陆寻根续祖等两岸故事,让两岸同胞更加全面地了解共同历史文化记忆。
南京巡展采用沉浸式剧场的方式展现,也是历届展览中展现手法最多的一次。“离乡”展区的大海投影就像带领观众一同参与了这场大迁徙——百余万军民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陌生的岛屿台湾。展区还同步展示了包括知名作家林海音的渡海船票等来台文件,以及各种离乡渡海的心声。“思乡”展区通过一个个文物,诉说着这些迁台人物的故事。该展区还设有“我从南京来”区域,讲述着一些人从南京到台湾的故事,包括在栖霞寺出家的星云法师、生于战乱之后的企业家沈庆京等。“新故乡”展区呈现了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而成的眷村文化,他们用来自大陆五湖四海的小吃表达着对家乡的怀念,以及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返乡”展区展示了斑驳的家书、诗人在母亲坟前涕血的诗文、写着“想家”标语的衣服等。
90岁高龄的高秉涵从台湾赶来参加开幕式并观展。他1935年生于山东菏泽,13岁因战火一路逃难,最后去了台湾。靠着半工半读考上大学,成了一名律师。1992年开始,他开启了带老兵骨灰回乡的旅程,最远的曾送到了新疆。
“在台湾的老兵们有个口头禅——活着已做游民,死后不做游魂。”高秉涵说,“我离开菏泽的时候13岁,后来回去的时候50多岁了,和堂爷爷见面了都不认识,他以为我早就死在外地了。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不要忘记历史。”高老在来宁参展的同时,还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系列有关抗战的书籍、报纸及手写函件等珍贵史料。
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表达了观展后的感受:“我一直哭。”她强调台湾的祖先是两百多年前从大陆来台,自己也是迁台的后代,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是来自眷村,她对眷村的情感很深。“饺子、锅贴、杠子头……为什么台湾会有这么多面食?这些面食都是迁台人的乡愁。”黄智贤说,“‘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对人文和记忆的留存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这一代人要守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文物,我们要努力让中国更好,以告慰我们的前辈、我们的先人。”
据了解,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创办于1988年,是台湾早期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非营利组织。2017年,基金会正式对外发布“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寻访迁台一、二、三代,及早期迁居来台的闽南、客家后代,迄今被记录口述历史影像的已有超过1300多位,并通过文物典藏、巡回展览、讲座论坛等形式,让大时代下普通民众的个体故事在两岸有更多的传播。
现任基金会负责人沈庆京董事长是沈春池的儿子,生于南京,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这次展览放在南京展出,有其特殊的意义。希望南京的各界人士和市民都能从故事中更加了解那段历史。(南京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