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六个进一步”推动苏台经贸交流迈上新台阶
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张卫国。(资料图片)
中国台湾网1月6日北京消息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台经贸交流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格局,江苏成为海峡两岸大交流浪潮中最为引人关注的省份之一。在ECFA实施的2011年,江苏对台经贸工作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新进展呢?近日,记者就此专访江苏省政府副省长张卫国。
记者:请张副省长介绍一下,今年苏台经贸交流合作有哪些重大举措和成果?
张卫国:江苏与台湾历史渊源深厚,现实联系紧密。近年来,在苏台两地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两地交流合作和人员互动密切。2011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10月在苏州举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以及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苏台经贸洽谈会和淮安台商论坛等一系列苏台交流重大活动,形成了苏台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亮丽品牌。今年,首届“两岸乡镇市区长百人会”在江阴市举行,台湾18个县市的百余名代表与会,开创了两岸基层交流的新形式。此外,苏台两地在城市、青少年、法务、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地民众的相互了解,形成了许多共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苏台经贸交流合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成果。江苏省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经贸关系十分紧密的地区。到2011年11月底全省新批台资项目650个,实际利用台资超过10亿美元,苏台贸易额357亿美元。目前江苏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2000个,台商在江苏的投资额已连续多年位居大陆各省市之首。
目前,在江苏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台资企业数量占到大陆总量的近一半;江苏利用台资占大陆台资总量的三分之一,苏台两地贸易额占到两岸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苏资入岛发展迅速,已有19家江苏企业赴台投资,在大陆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记者:2011年是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的第一年,苏台经贸交流合作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张卫国:江苏作为大陆与台湾联系、交流与合作最密切的省份之一,与台经济合作在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苏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抓住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发挥江苏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苏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建设好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等合作平台,使江苏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地区。”
可以说我们的方向是明确的,目标是宏伟的。站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与ECFA开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鼓励台资企业融入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引导台资企业抓住我省“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更好更快地融入大陆内需市场,共享大陆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苏台经贸交流合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台资企业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及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的挑战不容低估。
对此,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近几年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帮助台资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2009年我省出台了支持台资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和加快转型升级的30条政策措施,内容涵盖金融税收、科技创新、扩大内销、劳动保护、简化手续等多个方面。2010年江苏省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苏台交流合作的意见》,从扩大贸易合作、促进相互投资、深化农业合作、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构建金融合作体系等九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的指导意见和优惠措施。
记者:关于您刚刚提到的江苏省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是什么?与其他省市惠台政策相比,其突出之处在哪里?
张卫国:我们现在已经明确的是,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的工作,要重点围绕“三个结合”来进行。
一是要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以升级拓展空间。
二是要与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全力做好亲商、安商、富商工作,深入贯彻《台湾同胞投资权利保护法》和实施细则,切实保护台商、台企的合法权益,营造推动台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与财税金融支持相结合。我们将重点支持部分转型方向明确、部署扎实、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台企,给予政策上的适当倾斜。加大对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台资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江苏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同时,也欢迎台湾的金融机构在江苏设立大陆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法人机构,我们将在审批申报、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便利。
在具体措施上,明确转型升级的台资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江苏各地设立的相关产业和贸易的发展扶持资金。同时,我们将打造好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加快昆山(花桥)台湾产品商品交易中心的建设,支持南京台湾名品城的发展,帮助台资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和渠道,对进入江苏批发零售市场的台资企业简化审批手续,在税费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在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方面,鼓励我省重点开发区与台湾科技园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园区,支持台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将及时办理认定手续,并享受相关优惠待遇。另外,积极推动台企树立自主品牌、加大研发力量、申请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提升产品标准。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后,台资企业着眼于整个大陆市场,迅速开展产业布局,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我们认为,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一定要与地方特色和优势相结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对江苏来讲,就是要抓住ECFA实施的契机,充分发挥江苏作为创新型省份的优势,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产业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拓展苏台经贸交流的新空间。
江苏省作为创新型省份是名副其实的。科技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江苏创新能力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大陆首位。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10年的销售增幅超过40%,收入已超过2万亿元,未来三年还要再翻一番,将成为江苏转型升级中最大的增量。
台湾现在把生物科技、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文化创意、观光旅游六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苏台两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合作空间巨大,这将为两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记者:展望苏台两地合作与发展前景,江苏有怎样的发展思路?
张卫国: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要抓住实施ECFA的契机,全力推进苏台两地之间的经贸交流合作,保持在大陆各省市中的领先位置,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对台经贸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分析形势,科学判断,紧紧把握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大机遇;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推荐苏台经贸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2011年9月,中共江苏省委罗志军书记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宣布了惠及台商、台企的“六个进一步”帮扶措施,包括支持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强苏台科技创新合作、推进苏台金融合作、推动江苏企业赴台投资、优化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提供生活配套服务。这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对台经贸工作努力的方向。
贯彻落实这一新要求,重点是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金融合作、苏资入岛、农业合作、服务台商、优化台企生产经营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加大政策资源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强化落实,不折不扣地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形成由省台办牵头、各部门配合,形成具体落实“六个进一步”惠台措施的工作合力。要像对待本省企业一样,给台资企业送温暖、送措施、送服务,切实解决台企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台商和台企创造更优越的投资环境。为此,我们深感任务重大、使命光荣,同时我们也坚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苏台经贸合作会不断深化,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记者 马迪、江苏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