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四川藏区
8月8日至8月13日,由四川省台办和四川省政府新闻办联合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记者“锦绣天府行——感受藏区新生活”联合采访活动在四川举行。中天电视台、中视、TVBS电视台、中国时报、旺报、联合报等台湾媒体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台湾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大陆媒体20余名记者参加了此次联合采访活动。
今年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此次联合采访活动的主题为“感受藏区新生活”。为期6天的时间里,联合采访团在四川省台办副巡视员杨志学带领下,深入到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松藩县,共同聚焦阿坝建州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用镜头和笔墨记录了四川阿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民族和睦团结进步情况,以及四川阿坝藏区的人文以及自然风光,向两岸民众展示了不一样的阿坝之美、四川之美。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媒体原创报道50多篇(条),其中,电视专题报道9则、新闻报道3则,广播专题4个,网络专题2个,平面媒体专版3个,网络与平面媒体发布新闻图稿30余篇。
感受阿坝藏区民生变化
阿坝藏区民生工程实施情况是此次采访活动的重点。从2009年至2012年,牧民定居和帐篷新生活计划累计建成民房4万多户,发放了4.15万顶帐篷以及篷内9件套,包括太阳能蓄电器、火炉、折叠床、背水袋、奶油分离器等,使阿坝州牧区各县和半农半牧区的21万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大变迁、大跨越、大发展。牧民的生活习惯、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思想观念也随之转变,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开始进入年轻一代藏人的头脑。在红原县和若尔盖大草原,两岸记者们亲眼见证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计划为阿坝藏区广大农牧民带来的生活巨变。
进入红原县色地乡,一座座错落有致、极具藏族特色的牧民新居吸引了采访团一行,藏族牧民罗巴自豪地为两岸记者介绍了自己的生活状况。罗巴自从阿坝州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后,卖掉了自家的牦牛,通过政府补贴、免息贷款和自筹资金,修建了漂亮的藏式风格家庭旅馆用于接待各地游客,从传统的畜牧业过渡到旅游服务业,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到定居过上更加稳定的生活。现在罗巴一家主要从事旅游服务,收入增加了,且有时间到城里看望两个读书的孩子,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资源及服务,一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满。台湾联合报记者何惠安以《拚观光 四川藏民定居做生意》为题给予了报道,“在阿坝,流传千年的逐水草而居仍是藏民生活方式之一,但有愈来愈多牧民选择稳定的生活,从畜牧业逐渐转往服务业,发展观光旅游。”
随着阿坝州大九寨旅游环线的打造,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阿坝藏区参观游览,给当地藏族农牧民生产生活带去了积极影响,藏民们纷纷搞起“藏家乐”、“牧家乐”,经营旅店、餐馆、售卖土特产品,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变到畜牧业加旅游服务业,使藏民们增收致富。两岸媒体记者将镜头对准了草原上的牧民、牦牛、帐篷以及移动太阳能卫星电视等设施设备,采访了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实施后对当地牧民带去的实惠。“以前认为牧民就是逐水草而居,骑着马驱赶牛羊,来到阿坝后才发现牧民的生活和想象中不同。”几天来的所见所闻颠覆了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陈柏廷过去的认知,“老人看病小孩上学都方便,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大大提高了牧民的生活质量。”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记者方昶懿认为,这项计划让牧民们有机会发展旅馆和餐厅等观光业,摆脱贫困生活。中国台湾网记者马迪则以《草原上有新气象》为题对阿坝藏区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给予了积极报道。
在九寨沟县,两岸媒体记者们采访了九寨沟县白河乡芝麻南岸村、永丰乡菜园村以及白河乡九寨雪山獭兔养殖场,具体了解了芝麻南岸村村民合开乡村旅游公司缘由及经营发展情况,永丰乡菜园村村民联营“十户农庄”、“台子坝农庄”的故事及经营发展情况,九寨雪山獭兔养殖场生产经营情况及带动周边群众从事獭兔养殖情况,对“统一入股、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乡村旅游及九寨雪山獭兔养殖成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台湾联合报记得何惠安以《集体经济 全村合开旅游公司》为题给予了报道。
两岸媒体记者还通过对若尔盖县藏医院和九寨沟县人民医院的采访,了解到藏区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而随着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实施,藏族农牧民们可就近就医诊治,享受到及时、方便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73岁的原若尔盖县麦溪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工会主席雷守业还以他的生活经历,向记者们介绍了阿坝州及若尔盖县60年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情况等。
了解阿坝藏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阿坝是藏羌民族文化的长廊,采访中,两岸媒体记者走进若尔盖县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若尔盖县达扎寺书院、九寨沟县永丰乡菜园村、松藩县川主寺镇传子沟村,了解了藏医药学、藏文化、藏传手工艺、南坪曲子等保护与传承发展情况。
来到年产量达3万斤的若尔盖县藏医院制剂中心,记者们惊讶地发现,古老的藏药已有现代化的制作工艺。作为医疗、生产、研究为一体的机构,藏医院成立藏医药研究所,面向高中毕业生开设藏医3年制医师班。同时,藏医院和藏药研究所注重收集整理专家科研笔记、著作、私藏孤本和善本。目前,整个藏区都成为若尔盖县藏医院搜集藏医药书和民间手抄药方的范围。副院长波周塔向两岸媒体记者介绍说,医院非常重视对年轻一代藏医人才的培养,开办四年制的藏医药医师班。
达扎寺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城东北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建立达扎书院。两岸媒体记者参观了书院藏书厅、展览厅和宗师殿,从丰富的藏书和佛像、壁画、唐卡、法器等珍贵文物以及藏民族各种乐器、手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感受到深远的历史感和浓郁的人文美。达扎书院副院长尕哇降措告诉记者,书院的创办旨在引导和满足若尔盖地区各族群众读书学习、专家学才授业施教、各地游客了解藏文化脉络和藏区风俗,功能超越了宗教、教派和地域。两岸媒体记者们对达扎书院创办的这一文化平台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九寨沟县永丰乡菜园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和“南坪曲子”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热点。“南坪曲子”是九寨沟县当地农民用方言自弹自唱的一种民间演唱艺术,传承人黄德成及当地群众成立民间表演队,将这一艺术形式发扬光大。演出中,生活气息浓厚的歌词、高亢粗犷中又有柔美的唱腔,让大家赞不绝口。而弹唱表演队伍中年仅12岁的薛金映和薛艳双两个小姑娘格外惹人注目,薛金映说:“我从小就学,全家人都会,一点也不难。”黄德成告诉记者,民间艺术后继有人非常关键。他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对“南坪曲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人老心不老的他对创作新曲发扬“南坪曲子”也充满了热情,他说,原生态的表演还需要配以创新,才能有活力。
在松藩县川主寺镇传子沟村,两岸媒体记者还采访了藏族手工艺产业发展情况,了解了该村办公司并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唐卡、羊绒产品等民族传统工艺情况。记者们饶有兴致,不少记者还选购了一些作为收藏品或馈赠亲友的伴手礼。
领略阿坝藏区美丽自然风光
阿坝州旅游资源丰富,以九寨沟、黄龙最为知名。近年来阿坝州不仅大力推进九寨沟、黄龙景区旅游,还着力打造大九寨旅游环线,以九寨沟为中心,辐射九寨沟县、松藩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县。行走在阿坝,美景随处可见。记者们纷纷惊呼太震撼了,希望能介绍给更多的台湾民众。
在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镜海、五花湖、树正群海等美丽景观让记者们流连忘返,欣赏之余,大家更关心的是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景区生态保护、景区管理、游客数量、沟内藏寨居民生产生活情况等。在九寨沟旅游接待中心,两岸媒体记者们还采访了解了九寨沟县旅游资源情况、旅游市场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情况及推动乡村旅游情况等,大家对九寨沟县旅游市场规范管理举措纷纷给予好评,认为九寨沟县这一套对景区酒店、餐饮、商铺、藏家乐等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监督、考核机制非常科学实用,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景区。
辽阔的若尔盖热尔大草原,壮观的牦牛群,神奇的九曲黄河第一湾、生态保护良好的花湖湿地等,美不胜收。无论是登上山顶远眺黄河经过此处的第一个奇特的湾道,还是漫步花湖边木栈道,欣赏湖面宽阔、水草丰盛和随处可见嬉水的水鸭、翱翔的水鸟等,记者们只想用镜头将这里的美永恒定格。全程陪同记者采访的阿坝州政府副秘书长余开勇向记者们介绍,阿坝坚持生态优先,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正昂首迈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精品旅游示范区。对此,记者们深有感慨,台湾《旺报》记者洪肇君虽已多次到四川采访,但此番在藏区实地体验牧民新生活却是又一番新感受:“牧民定居计划和发展观光业是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除九寨沟、花湖的美丽风光外,这里还有更多美丽的东西等待世界去发掘。”
(四川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