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 弘扬抗战精神
“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海峡两岸联合采访组走进乐山
5月12日至13日,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组走进乐山,对乐西公路、战时故宫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
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台湾网、四川电视台和台湾TVBS电视台、台湾旺报、台湾导报等两岸10多家媒体20多名记者深入乐西公路岩窝沟、蓑衣岭、五洞桥、峨眉河大桥、陈列室进行采访拍摄,采访当年筑路民工及民工后代,多角度拍摄取景,力求还原当时抢通这条抗战交通生命线时的情景。在安谷镇北京故宫内迁文物存放地“战时故宫”,联合采访组采访了“战时故宫”建馆人暨首任馆长王联春老先生,了解他保存维护“战时故宫”的初衷和意义,挖掘当地民众广泛参与保护故宫文物的鲜活故事。采访团被筑路的难度艰辛、民众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长城”所震撼,为乐山民众抗战护宝“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
联合采访组在险峻的山路间颠簸了100多公里,顾不上劳顿和饥饿,顶着炎炎烈日,用职业媒体人的敬业精神,多方位诠释了乐山人艰辛而又团结的抗战史。
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走进宜宾
采访“国立剧专”学生李乃忱夫妇及曾照顾“国立剧专”师生的罗怀芝老人。
采访李庄抗战文化挖掘者左照环。
5月13日,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组来到宜宾,对江安“国立剧专”、抗战大后方文化中心李庄古镇等地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台湾TBVS电视台、台湾旺报、台湾导报、台湾中评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四川分社、中国台湾网、中国华艺音像、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共20多名记者参与了采访拍摄。
1940年,面对西南大后方的中心城市不断遭受日机的“疲劳轰炸”,宜宾李庄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向远在昆明的同济大学发出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16字电文,迎来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家有名的文化学术机构和学府的迁驻。大批学子云集李庄,使不足3000人的弹丸之地,新增人口1.1万余人。解放后,从李庄走出去的“两院院士”多达25人,李庄因此而被誉为“人文学术重镇”、“建筑科学的摇篮”、“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两岸记者对这一史实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拍摄、认真记录。
94岁高龄的江安“国立剧专”第三届(1937年)学生李乃忱及夫人、曾照顾“国立剧专”师生的罗怀芝老人、“国立剧专”陈列馆馆长张毅、李庄抗战文化专家岱峻、李庄居民左照环等接受了采访。李乃忱夫妇、罗怀芝老人讲述了抗战时期“凭物看戏”的趣事:抗战时期,江安物资极度匮乏,“国立剧专”迁到江安后,每逢赶场,农民们便把白菜或南瓜拿来“凭物看戏”,既丰富了当地农民的精神生活,也为学校提供了生活物资。
左照怀说,当时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级的专家学者云集李庄,他们孜孜不倦,不废研求,为国家的科研作出贡献,培育出一大批英才。李庄当时的文化教育资源多,水平高,从上幼儿园起一直到读研究生,都可不出李庄便能完成。
被采访者还向记者们讲述了傅斯年、梁思成等在李庄的故事,为记者们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两岸记者通过采访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在艰苦战争岁月中延伸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见证了学者们与四川人民在峥嵘岁月共同书写的保护文化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抗战的信念和矢志求真的毅力。通过联合采访,两岸记者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弘扬抗战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两岸共识和力量,也更好地了解了宜宾。
海峡两岸记者追寻四川抗战大后方足迹走进千年“盐都”
联合采访组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采访。
联合采访组在“还我河山”石刻处采访拍摄。
5月14至15日,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中国台湾网以及台湾TVBS电视台、台湾旺报、台湾导报、台湾中评社等海峡两岸媒体的20余名记者前往自贡,对自贡抗战史进行采访拍摄。
采访组一行来到盐业历史博物馆、“还我河山”石刻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从1938年至1945年8年间,自贡盐场共生产食盐190多万吨,创造税收21亿元(法币),占全省盐税收入的80%以上。这是一个当时面积仅160多平方公里、人口22万的城市创造的奇迹,在中国同等地域绝无仅有!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川盐“增产赶运”,自贡井盐运销湘、赣、鄂、豫、川、康、黔、滇北等地区,供大后方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对稳定这些地区的战时物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贡市抗战史研究人员宋良曦向记者们介绍了献金抗日运动,他说,由爱国将领冯玉祥发起的爱国献金运动,在自贡激发了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形成了踊跃献金抗日救国的热潮。当时全市人民都怀着“献金不论多少,爱国不落人后”的思想,积极捐钱献物,创下了当时全国的最高纪录:一亿两千多万元(法币),此外,还有大量的金戒指、金镯、黄谷、布鞋等实物。国民政府用自贡盐工的捐款购买了两架战斗机,其中一架被命名为“盐工号”。釜溪河边的“还我河山”石刻,由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亲题,正是对自贡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踊跃献金的爱国热情的表彰。
采访组一行认真采访、仔细拍摄,全方位记录了自贡盐业发展历史、在抗战期间“增产赶运”生产盐发展经济、献金运动等情况。记者们对自贡在抗战期间所作的贡献表示钦佩,采访结束后,《台湾旺报》助理副主编宋秉忠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贡产盐产义”的赞叹。
自贡市委副书记谭豹、自贡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向华会见了采访组。谭豹表示,海峡两岸记者到自贡追寻四川抗战大后方足迹,对两岸同胞铭记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贡市台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陪同会见和采访。
(四川省、乐山市、宜宾市、自贡市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