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情”苏台中学生文化体验营活动侧记
“中华情”苏台中学生文化体验营开营仪式。
苏台中学生手牵手围成两个心的形状。
“中华情”苏台中学生体验营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花圈。
举办方向台湾同学赠送《江苏读本》。
体验营学生们体验昆曲课程。
7月的南京,骄阳似火。7月的南京,青春激扬!
有2600年建城史的“六朝古都”南京,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沧海桑田的变迁,金戈铁马淡去,江南金粉黯然,不变的是虎踞龙盘今胜昔,不变的是中华文化永相续。来自台湾台北、新北、宜兰、嘉义等地的40名青少年学生,怀着陌生和新奇的心情来到南京,在当地师生的陪同和引导下,走进南京,走进江苏,走进辉煌深厚的中华历史与文化。
“中华情”苏台中学生文化体验营由江苏省台办和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共同举办,主题是“共缅民族历史、共继传统文化、共续中华情缘”。营员由台湾中华新住民辅导协会组织邀请,都是在校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祖国大陆和江苏。台湾同学忐忑不安的心情和明显的陌生感距离感,从一下飞机就表露无遗。有的台湾同学的家长在活动前就事先和举办方联络了解情况,还有的家长自己也没到过江苏,更是飞到南京亲自踩线。为了消除台湾同学和家长们的顾虑和担忧,举办方做了精心的活动安排,提前把体验营的生活、学习日程传递给岛内的同学和家长,又从中华中学校内选拔出40名品学兼优的同学,事先和台湾同学分组结对。台湾同学一到江苏,立刻就有一位对应的小伙伴热情地迎上去,在7天的体验营生活里,24小时陪伴照顾,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这样的安排让台湾同学很快融入到新的环境,消除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江苏省台办主任杨峰介绍说:“十四、五岁的台湾同学第一次来江苏参加活动,是把我们当亲人一样信任。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在文化体验营的生活和学习安全愉快,丰富多彩。”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有“南京最美校园”的美誉,学校为组织好这次活动,为同学们准备了崭新的学生宿舍和生活用品,配备了专职的课程老师和生活老师,聘请了优质旅行社负责外出参访的保障。为了让台湾同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举办方特别在饮食上下功夫,校内用餐按照台湾同学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标准,每天准备新鲜食材,精心烹饪;校外用餐也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淮扬菜系为主,贴近台湾同学的口味。体验营期间,台湾同学反映住得舒心,吃得放心,过得开心,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历史、文化、情缘”是这次文化体验营的三大特色。在开营当天,体验营全体营员就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访并举行祭奠活动。同学们向遇难同胞集体敬献了花圈,又在馆内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走过那段日军侵华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历史。在“人类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史料陈列厅内,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南京大屠杀黑暗的六周时间发生的人间惨剧,悲痛愤懑的情感都难以自抑;在“三个必胜”主题展展厅,大家了解到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园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心中又共同涌起自豪荣耀的民族情感。来自台湾的李佩仪和江苏的陈玉淑是结对的伙伴,当被问及是否了解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她们异口同声表示了解。李佩仪还特别强调说,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述过这段历史,这次实地参观后被详实的史料、图文给震撼了!她对万人坑遗址和布满灰色鹅卵石的墓地广场印象最深,看过之后更觉生命与和平的可贵。陈玉淑也表示,这次参访对她意义非凡,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历史和“宽容”的理念,虽然自己还是初中生,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还很多,但就力所能及的事来说,就是在生活中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因为曾经发生过的惨痛而怀恨抱怨、停滞不前,和平的理念,需要我们共同传递。
除此以外,在7天的行程里,营员们的足迹走遍南京中山陵、南京博物院、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扬州瘦西湖这些江苏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举办方又邀请了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昆曲名家、知名书画家、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等,带领营员一起体验非遗文化保护、昆曲、书法、国画、朗诵等文化课程。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让营员们、特别是来自台湾的青少年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江南杏花春雨润物无声,既无刻板的宣讲,也无教条式灌输,一场由感性参访和理性交流交相辉映组成的文化盛宴,任由两岸青少年学子倘佯遨游,或感受新奇,或穿越沧桑,或涤荡心灵,或收获感动。短短7天,两地参与的同学共同度过了快乐难忘的体验营生活,为青春岁月留下美好友谊和情感印记。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中国新闻网、腾讯网、南京发布等数十家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台湾师生更自发通过line、微博、粉丝群的方式推广活动过程,引起更多岛内同学和家长的关注和兴趣,纷纷表示要参加类似活动。
中华文化书中传
江苏自古经济富庶,文教昌明。从地形上看,由于中间流过了长江和淮河,这是中国传统的分界线,因此南北的经济文化差异很大。江苏传统文化按地域划分,既有长江以南以苏、锡、常为中心的吴文化和以宁、镇为中心的金陵文化,又有长江以北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和以徐、淮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为了让台湾学生在短短几天内,透过江苏窗口了解最优秀的中华文化,举办方安排了江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戴珩、徐立梅、熊岱平、张守展、陈力洋……当笔者看到体验营授课老师的名单时,着实感觉到举办方的用心良苦与文化课程的份量。
戴珩是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他为同学们讲授的课程是《奇异耀眼的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学们通过他的课,不仅了解到昆曲、云锦、苏绣等江苏特色的非遗精品,更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江苏传统文化的整体特点。他的课程为江苏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拉开序幕。江苏省文化馆戏剧活动中心昆曲分会会长、南京钟山昆曲社社长徐立梅老师,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号称“中国百戏之祖”的昆曲文化,将昆曲编进中小学教材,唱到奥运会、台湾、东南亚。她带着团队为同学们准备了昆曲服装、配饰、折扇、宫扇,手把手教同学们学唱昆曲,感受昆曲文化。熊岱平老师是江苏知名画家,擅长山水国画,现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艺术馆副馆长、国画创作室主任。他通过3个小时的课程,指导同学们练习墨竹画,既教授绘画的技法和特征,更从墨竹的神韵和气节,传授中国传统的文人风骨。南京市青年书协理事张守展是中华中学的特聘书法老师,他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讲授汉字文化的深厚内涵,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个性与意义,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墨香阵阵中共同书写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南京艺术学院陈力洋老师是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江苏省朗诵艺术考级评委,她的课轻松活泼,互动性强,让同学们在兴趣盎然中感受到朗诵艺术的魅力。写中国字,画中国画,说地道的普通话,体验精彩的非遗文化,系列课程让所有的营员收获颇丰,意犹未尽。当笔者看到台湾同学和江苏同学一起,在课堂上专注地学习着、体验着,或书或画,或吟或唱,深深感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精品在两岸青少年身上有巨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体验营结束时,举办方向每位营员赠送了叶兆言先生的文化著作《江苏读本》,希望两岸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会停止,希望每一个人能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更多智慧和力量。
锦绣江苏脚下行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秦淮河畔,夫子庙中,古城墙上。中山陵伟人安寝如常,瘦西湖二十四桥依旧,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辉煌。单是这些江苏历史文化景点的名字,串联起来就是一首动听的诗歌,让你止不住想往、止不住吟唱。苏台两地中学生相遇在美好的人间七月天,携手同游,欣赏沿途最美的风景,感受历史和现实的变化。
来自台湾的吕旻晟和吕骏毅是姐弟俩,在中山陵谒陵让他们感受很深。姐姐吕旻晟说:“虽然是第一次来江苏,但是到了南京就觉得很有亲切感,中山路、黄埔路这些古老的街道和台北的街道很相似,参天的梧桐树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弟弟吕骏毅则表示:“在中山陵谒陵特别有意义,因为孙中山先生是两岸共同敬仰的伟人,所以来到中山陵不管天气多炎热,也要登上最高层拜谒伟人。”在南京博物院,营员们看了整整2个小时,特别是对馆内的民国文化馆很感兴趣。馆内的收藏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也让营员们赞叹不已,尤其是馆方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年南京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很多交流合作,也让台湾同学对大陆公共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大报恩寺,营员们感受到深厚的中华佛教文化,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佛教文物与圣物让他们大开眼界。秦淮河的灯火、瘦西湖的风光更让营员们流连忘返。更重要的是,大陆对这些历史文化景点的维护与建设,彰显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实力,而这也引发了台湾学生内心更深的思考。历史不容改变,现实更具说服力,当台湾学生真正踏上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就会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息息相关,看到大陆和台湾的紧密相连,而这样的联系和纽带,无论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或是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歪曲掩盖,都是无法阻碍割裂的。
两岸情缘心永存
“我们是一生的朋友!”
“我在江苏有个家!”
闭营仪式那一天,台湾同学说得最多的感受就是:“最难忘家庭体验日的生活,我在江苏也有个家。”家庭体验日那一天,南京同学的爸爸妈妈早早地赶到学校,把结对的台湾同学带回家去,开始各自精心设计的体验日生活。走入南京寻常巷陌,体验都市繁华商圈,精心烹制爱心午餐,郊外踏青一起游玩……丰富多彩的安排让台湾同学了解了大陆同胞的真实生活,感受到大陆家庭的热情好客。
台湾同学黄粲博和江苏同学孙衍泽是结对伙伴,体验营生活让他们变成亲密无间的好朋友。闭营仪式上,两个大男孩紧紧拥抱在一起,孙衍泽跟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友谊:“我觉得黄粲博是一个很好、很善良的人!这些天我们在一起生活,从来没有争吵、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我觉得体验营生活特别好,让我交到很多台湾的好朋友,你们是我一生的好朋友!”黄粲博也感动地表示:“如果有机会,今后还会再参加这样的活动。”闭营仪式上,台湾同学一直在说“谢谢”,谢谢这些天江苏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江苏同学一直在说“再来”,我们还会在江苏等着和你们再见面!从最初的陌生到分别时的不舍,从才艺展示默契的配合,到年轻人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时光太短,短得无法承载我们的友谊;时光太快,快得只能在回忆里期待。两岸青少年学生纯真质朴的情感友谊,从口中、从心中、从眼睛里闪现的泪花中涌现出来,汇成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生的好朋友!”
如果两岸的青少年都能成为一生的好朋友,还有什么力量可以把我们分开?还有什么力量能阻碍台湾和大陆相连?共同的历史和中华文化,是两岸青少年之间天然的精神血脉,任何人都无法割裂。维系两岸青少年精神血脉相通,就是维系两岸关系美好的明天。“中华情”苏台中学生文化体验营虽然结束了,但中华情缘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如火如荼的青春岁月,让我们相约下一次重逢,让我们相约两岸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相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明天!
(江苏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