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多彩贵州非遗传统工艺工作坊”夏令营活动圆满落幕

2018-09-12 09:38 来源: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为积极推动贵州与台湾两地青年学子交流交往,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由贵州省台办主办,贵州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二届“2018多彩贵州非遗传统工艺工作坊”夏令营活动,于7月15日至27日在贵州举办。本次夏令营吸引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大叶大学、铭传大学、树德科技大学等岛内高校的25位艺术设计类别师生来访,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的25位师生共同组队,对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文化、精湛的传统技艺等共同展开深度探寻,以此为灵感进行设计创作和评比推广。夏令营活动增进了黔台两地青年学子情谊,深化交流合作,也为广大台湾青年来黔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搭建体验平台。

  一趟璀璨炫目的民族文化之旅。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3%,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绚丽多彩,交相辉映间,形成贵州独有的一块黔彩瑰宝。

  交流活动中,按照精心策划的体验路线,黔台两地师生携手深入朗德苗寨、岜沙部落、肇兴侗寨等民族地区,通过亲身体验三都水族马尾绣、丹寨蜜杭蜡染、苗族织锦、石桥古法造纸等民族民间技艺,与贵州少数民族同胞面对面互动沟通,交流学习。

  步入肇兴侗寨,清脆的侗笛旋律伴着侗族姑娘们甜美的歌声沁入每个人的心田:黔台师生们豪爽地喝下甜美的迎门酒;用心聆听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跟着节拍学跳起侗族舞蹈;漫步古寨河边,欣赏侗族特有的建筑;探访小寨店家,购买独特的文创产品……。大家带着对侗族文化的好奇,自由探索,各有各的发现,各有各的收获。

  最令人感动的是,朗德苗寨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顶着烈日、穿着盛装来到广场,为师生们带来苗族特色节目,芦笙舞、铜鼓舞舞姿优美,苗族飞歌大气回荡,民族团结舞融汇了现场所有人的欢笑……。“苗家以这样盛大的歌舞欢迎我们,真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台湾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的赖奕伶由衷感叹:“希望这样的美,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刚走进“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铭传大学国际学院信息科技运用专业的周怡君和其他几位同学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同学们竟然与三位岜沙婆婆用肢体语言欢愉地进行交流。在参观过程中,不少诸如禾晾群、高脚屋等经过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建筑令大家感到新鲜又有趣。岜沙苗族支系直到现在依然坚守着古老风俗,岜沙汉子终身带枪,但从不乱放。以前是为了狩猎,现在则是在迎接贵宾或重要庆典活动时,才会对天鸣枪。在现场,师生们都兴致勃勃地争着感受岜沙人独有的枪手文化。而镰刀剃发是每个年满15岁的当地孩子都必须经历的成年礼,交流过程中,大叶大学造型艺术系的杨以乐同学就非常勇敢地尝试了剃发。虽然有些忐忑,但大家纷纷举起相机,为他拍照留下一生中难得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

  石桥古法造纸工艺传承地坐落于一处喀斯特自然岩穴口,炎炎夏日下此处凉风习习、流水潺潺,别有洞天。造纸师傅熟练地操作捞纸,将构树皮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纸浆晃动均匀平整,层层叠在身后的木板上,这即是古法造纸最重要的工序“抄纸”。令人惊奇的是,还未干的皮纸堆叠在一块,却仍然可以层次分明,并不会粘连在一块,由此可见石桥古法造纸的精妙所在,将纸中的纤维韧性发挥到了很大强度。师生们聚精会神的观察,也不断提问,不少人还跃跃欲试,最后大家都亲手体验了“抄纸”过程,才发现并不能如看起来那么轻快流畅。捞纸的木框难以平衡,纸浆均匀难以控制,纸张厚薄无法把握,大家都感叹师傅们纯熟的手艺非一夕之力得以练就,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得以升华,这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匠人精神。

  一回古老时尚的灵感火花碰撞。为使黔台学子充分交流,工作坊伊始就将两地师生进行配对,分为三个组,分别由一名贵州老师和一名台湾老师带队开展活动,进行创作。

  三天的实物创作时间对师生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幸得主承办方特意组织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等两场主题讲座和实地采风体验,让大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地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技艺手法。同时,夏令营通过组织参观贵州省博物馆、苗疆民族文化博物馆、多彩贵州创意园、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耿翊院长和徐恒副院长工作室等内容设置,也让师生们对贵州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及作品美感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

  相近的专业、相仿的年纪、相同的目标,每天同吃同住同行,师生们很快从最初的羞涩到熟悉与自如。小组讨论贯穿于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探访过程,师生们白天在各村寨收集素材,晚上就在集中讨论会上进行思想碰撞与智慧融合,一次次的交流、沟通甚至争执逐渐迸发创作灵感,也逐步加深了彼此的认知和理解。

  经过八天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三天的工作坊实作设计,三组师生分别围绕文创产品和服饰产品两大类别,创作出近二十件作品。第一组以“黔利盅”为主题,将日常生活用品赋予美好祝愿,做成心想事成蛊、逢考必过蛊、出入平安蛊等等一套套有趣的文创作品,惊喜感十足。第二组作品《黔言》将产品和服饰设计两者结合,借由苗族蚩尤和蝴蝶妈妈的古老传说,以舞台剧形式展现创意服饰。第三组作品《非去来》寓意非遗传统工艺的过去与将来。在利用苗族蜡染和古法造纸制作服饰的同时,台湾的刘大为老师以汉字“非”为基础,以蜡染颜色为主色,雕刻一组作品,将采风过程中的苗族姑娘、芦笙乐器、岜沙森林、传统织布机、堂安梯田等特色人、物、景刻进画板,运用现代雕刻技术凸显了贵州民族特色。

  一场别开生面的设计创作发布。7月26日上午,工作坊交流活动总结、成果发表及展示在贵州大学美术学院举行。除主承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两地师生外,贵州日报、中新社等媒体记者应邀参与实时报道,贵州大学众多师生闻讯自发前来观赏。

  成果汇报展演现场,师生们充分发挥想象,通过服装秀、舞台剧等新颖形式,上场倾情演绎自己的每一个作品,将贵州民族文化、非遗技艺以及台湾实用性、精细化设计创作理念完美融合。

  根据蝴蝶妈妈故事制作的十二盏灯,通过现代设计和舞台表演方式,将苗家故事巧妙呈现,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苗族文化,拉进与苗族同胞的距离。

  来自台湾树德科技大学服饰织品设计专业的张瑛玲老师是第二次参加非遗工作坊活动。她集合两次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理解,与学生一起设计了3套极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着装风格的作品进行展示。

  来自台湾虎尾科技大学的学生卢亭宇用“人是最美的风景”来总结本次工作坊的体验。他说“我们都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年龄的人,我们在一起创作自己的蜡染作品,一起讨论传说怎样用现代形式去表达,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过程。”

  “对于设计系的学生,这样的文化交流非常好也非常必要。他们的想法和思考,在碰撞以后会散发出更多的能量,这样的能量会促进文创市场的繁荣与多样。”同样第二次参与非遗工作坊活动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推广部设计专业讲师韩世国说道。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耿翊认为,本次工作坊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连接着丰富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连接着黔台学子的无限创意与思考,也连接着大家深厚的情谊。希望通过交流的深入与延续,两地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更加丰富的优秀文创作品。

  当天下午,工作坊活动邀请了贵州省设计界专家对参展作品进行指导和评审,并举行了颁奖仪式。而丰富的行程内容、有趣的文化体验、真挚的情感交流和难得的创作契机似乎超越了任何奖项的意义,师生们不约而同地欢笑畅述着这次深刻的经历。

  一次心向未来的发展前景展望。围绕此次交流活动的主题,结合台湾青年个人发展前景的需求,工作坊通过精心策划和顺利实施,最终达到了“三个融合”的初衷:台湾文创理念与贵州非遗文化融合,尝试产生更大的“创意经济”效应;台湾青年感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潜移默化增强“两岸一家亲”的认同;创意设计作品与产品行销市场融合,有效承接两地青年创业就业梦想。

  活动虽然结束,但黔台文化创意产学研合作即将正式开启。双方已达成初步意向,台湾点睛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韩世国和贵州上行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郭超商定,将双方设计产品输入彼此公司尝试销售,覆盖所属公司50%左右的销售块面,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进行市场拓展。工作坊活动后续将挑选此次的优秀设计作品进行成品制作,推向市场,在“多彩贵州文创园”“集文里”等进行试销售。

  结营仪式上,两地师生都难舍难离。十三天的短暂相聚,共同对民族文创的探索与追寻、分享彼此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趣味、认真审视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蕴藏的无限潜力……,所有成效汇集一起,成为助力两地青年交流合作,吸引台湾朋友来黔发展的强大引力。

  最后,黔台师生高声欢呼“让我们‘携手黔彩 心向未来’”,工作坊夏令营活动圆满落幕。

(贵州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