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乡村巨变 获两岸媒体点赞——“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综述

2018-09-19 16:36 来源: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

  聚焦太行新貌,两岸媒体齐见证。9月10日至16日,由河南省台办主办的“小康路上·看乡村振兴”两岸媒体联合采访活动成功举办。一周时间内,由台湾联合报、中天电视台、东森新闻云等台湾媒体,以及大陆新华社、CCTV4、人民日报海外版等19家媒体20余位记者组成的两岸媒体联合采访团,先后深入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等地乡村,立体呈现太行山区农村今昔巨变中的鲜活故事和时代风貌。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

  12日,两岸记者来到焦作孟州莫沟村,感受黄土青瓦间别样的老家气息。莫沟村党支部书记万红举说,2015年开始,孟州市抓住创建美丽乡村契机,启动了“老家莫沟”项目。3年时间,莫沟村实现了从“死”到“生”的蝶变,成为全省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一位大陆记者说,莫沟发展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它利用窑洞传播文化,而且这个村落也是年轻人返乡创业最多的。它从2015年开始规划,2017年开始开放旅游,短短两年打造成这样,让人非常有感触。除了民俗之外,它还抓住了乡愁的特色,不仅庄村有特色,而且内心会非常舒适,自来水、空调、演出舞台、饭店应有尽有,抓住了乡愁之心。

  “老家莫沟与台湾社区文化建设非常相似,都是根据乡村特色,吸引顾客,发展旅游。”台湾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在焦作温县陈家沟村,这里青石铺路,管网入地,房屋统一修旧如旧,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环村公路全部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和谐整洁。

  在焦作修武县韩庄村,整洁的村容,完善的绿化深深吸引了两岸记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的牌子,用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乡村。

  台湾记者表示,这些乡村各有特色,现代气息十足又生机勃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色乡村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结合网络,既有实体又有展销,传统农业和最新技术的结合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台湾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乡村脱贫致富,能人带头+特色产业

  育种种菜效果妙,脱贫来看柏木洼。近年来,济源市王屋镇柏木洼村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依托“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发展蔬菜制种产业、实施富民增收工程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来抓,农户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0元。预计2018年底,发展“蔬菜制种+高山蔬菜”产业的贫困户可实现全部脱贫。

  王屋山的脱贫攻坚发展,让台湾媒体记者感慨不已,他们表示,济源柏木洼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制种业,配套相关产业,显得很有活力。这种扶贫不是授人以鱼,而是真正的授之以渔。

  采访团走进辉县裴寨社区,裴春亮的感人事迹一桩桩一件件。作为裴寨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共同致富,他自掏腰包3000万,修成别墅免费送给村里的160余户乡亲;他还带领全村合力修建水库,一举改写了裴寨村靠着一口水井过活的历史……

  两岸记者感佩地说,裴寨社区发展在全国道德模范裴春亮的带领下,房屋建设一新,村内环境优美,同时还因地制宜,发展了鱼类养殖,蔬菜、花卉种植基地。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最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干劲、能力,还要有奉献精神,愿意带动大家一起干。河南乡村里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令人钦佩。

  乡村振兴要有一股精气神

  乡村振兴要有一股精气神,要有精神做支撑。郭亮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振精气神儿。

  在辉县郭亮村,从1972年开始,村民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发扬人定胜天的郭亮精神,花费5年多的时间在峡谷峭壁中凿出了一条长达1250米的绝壁公路,艰难地打开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在济源市愚公村,家家户户都传承了愚公移山精神。巧媳妇基地创业带头人贾海燕也谈了她的理解:“我认为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我相信坚持这样的精神,什么事儿都能干成!”

  在林州红旗渠畔的庙荒村,村民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创业,把最穷的村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

  郭亮村的“凿山故事”让两岸媒体记者印象深刻,他们说,大陆大山大河大海很多,很多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郭亮村是靠人力凿出来的,让人收获更多的感动,他们不辞劳苦,造就了现在富裕的郭亮村。红旗渠精神显示的中国老百姓善良、坚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之下,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

  扶贫先扶智,农村书屋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文化软实力

  莫沟村的窑洞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窑洞图书馆,该图书馆在原始窑洞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化装修的理念,从外面看是土窑洞,进屋以后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和便捷的阅读环境,吸引村民和游客来此阅读。

  裴寨社区建设了“裴寨新村习书堂”、读书服务站等公共设施,引导乡亲们多读书、读好书,争做新时代新农民。每天晚上8点准时播出的《朗读时间》栏目,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朗诵内容涵盖红色经典、孝道文化、农业科技、健康知识、趣味笑话等内容。

  在这方面,一些文化单位积极进行着探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书局,从2008年开始参与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项目,将4000多万册图书,1000多万张光盘,送进全省的4.6万多个农家书屋,为广大农民送去了精神食粮,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配合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又率先完成了1976个贫困村的数字农家书屋建设工作。

  台湾记者感慨颇深地说,贫困地区不仅需要资金和项目,也需要知识扶贫、智力扶贫,提升文化软实力。大河书局尽力做公益,又兼顾经济效益,既保证不断有资金开展公益,又通过公益提高自己的名声,这种双向助益的模式值得推广。

  这次采访活动,海峡两岸媒体同行奔波于太行深处的田间地头,感受中原大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见证河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及乡村振兴情况,记录下乡村巨变的精彩故事,传递出中原好声音。两岸媒体记者表示,本次采访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安排合理、行程紧凑、服务到位,感谢河南省台办对这次活动用心组织。

(河南省台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