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2002-5-29)

2002-05-29 00:00 来源:

  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

  2002-5-29

  5月29日,国务院台办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张铭清首先对5月25日“华航”空难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再次表示如台湾方面需要,大陆有关方面愿对空难善后事宜提供进一步协助。

  张铭清:5月25日,台湾“华航CI-611”班机在澎湖海域失事后,江泽民主席极为关切,对不幸罹难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以及其他罹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并指示大陆各有关方面一定要尽全力协助搜救,协助做好有关善后工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汪道涵会长对遇难同胞深表哀悼,并向遇难者亲属表达慰问。海协当日致函台湾海基会,代表祖国大陆有关方面表示,如台湾方面需要,大陆有关方面愿随时提供相关协助。自5月25日以来,大陆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行动,夜以继日地协助善后及搜救工作。国务院台办、海协、交通部海上搜救中心、中国红十字总会、民航总局、农业部、福建省政府、有关地方台办及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以最快的方式寻找大陆遇难者家属并协助他们赴台处理善后,全力协助搜救遇难同胞遗体和飞机残片。民航总局、民航协会并表示如在飞行事故调查等方面需要大陆民航方面的协助,将会鼎力相助。如果台湾方面需要,大陆各有关方面愿进一步提供相关协助。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在大陆积极推动“三通”的意愿下,请问发言人,大陆是否会进一步提供创造两岸“三通”的条件;大陆对与其进行“三通”谈判的台湾有关方面的企业和团体的前提条件有何限制?

  张铭清:两岸“三通”涉及到两岸同胞的福祉。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提出了“三通”,到现在已经23个年头。“三通”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大陆在“三通”的技术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大陆凡“三通”涉及的部门都有民间机构,只要台湾当局授权或委托台湾的民间机构商谈“三通”,大陆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

  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台湾当局领导人两年来在两岸关系上的作为有何评论?

  张铭清:接受还是否定一个中国原则,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是否真诚改善两岸关系的试金石。两年前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时,我们曾郑重表示,要“听其言、观其行”。两年来,我们注意到,虽然台当局领导人有过“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也做出过一些改善两岸关系的姿态,但是他不仅迄今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甚至也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加紧推行“渐进式台独”,竭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并挟洋自重,欺骗舆论。这是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症结,是造成台海局势难以稳定并可能引发新的危机的根源。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希望台湾当局摒弃分裂主张,采取认真的、实际的步骤改善两岸关系。

  台湾TVBS记者:最近“三通”中的“通航”问题特别受到瞩目。如果台湾的民间企业没有得到台湾当局授权,大陆民间企业会不会先和他们谈“三通”?另外,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和“陆委会”“主委”蔡英文来谈“三通”,您认为是否合适?

  张铭清:两岸民间授权谈“三通”应该是双方的事。大陆的每一个涉及“三通”的部门都有对口的民间机构,台湾方面的民间机构只要得到授权,我们都可以谈。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授权,我们无法谈判。台湾当局说过委托民间企业来谈,但到现在为止,并未委托。所以,大陆方面已做好一切准备,而且有相应的民间机构却找不到人谈。至于第二个问题,只要把“三通”看作一个中国内部的事情,那么,两岸的民间、公司和企业都可以谈。

  厦门电视台记者:5月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在金门大担岛提到,8月份将推动民进党的大陆事务部主任来大陆访问,您对此作何评价?

  张铭清:我们已经多次阐述了对待民进党的政策,民进党至今不放弃“台独党纲”,是他们自己关闭了与祖国大陆接触的大门。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与民进党的组织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我们欢迎民进党组团来访。

  我们多次重申,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两岸高层人士可以以适当名义互访,但台湾当局至今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日前,台湾海基会的董事长辜振甫先生又重新邀请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访台,请问国台办对此有何评论?

  张铭清:关于汪老访台之事,我们不妨把目光移到两年前。1999年,汪老访台已准备秋天成行。但很不幸,7月9日,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使两岸接触商谈的基础不复存在,两会接触也因此中断,责任完全在台湾方面。尽管辜老先生多次邀请汪老访台,可先是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来台湾当局到现在也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了两会协商的基础,致使汪老访台不能成行。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这次空难中有9名大陆乘客罹难,他们的遗体还在搜寻。大陆方面有没有计划要采取直航包机的模式把他们的遗体运回大陆,或是以台湾倾向的小“三通”模式把遗体从厦门运回大陆?国台办对此有何看法?

  张铭清:在这次空难中罹难的大陆同胞的家属已陆续到达台湾,他们对亲人后事的处理会提出意见,不管是在当地火化还是把遗体运回来,我想首先应该尊重家属的意见。如果他们提出运回遗体,我们这里不存在问题。我今天从台湾媒体的报道看到台“陆委会”有人提出可以专案方式处理,我希望在空难中罹难的同胞的家属应该得到各方照顾,出于人道考量,我们会满足他们所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大陆方面的态度。

  中国新闻社记者:国台办陈云林主任在5月21日有关“三通”谈判的讲话中提到台湾的王永庆和高清愿先生,台湾方面认为大陆在有意点名来谈“三通”,请您予以证实。

  张铭清:陈云林主任5月21日关于“三通”的讲话在岛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个讲话有两点应该引起各位注意,只要认真解读陈主任的讲话就可以清楚。陈主任5月21日是这样讲的:“近日不少台湾工商界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再三呼吁,要求台湾当局早日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并愿意接受当局的委托,同大陆进行沟通协商。我们对高清愿、王永庆先生以及所有台湾工商、航运业者为促进两岸早日实现直接‘三通’所做的努力表示赞赏,欢迎他们尽快受到当局的委托,前来就两岸‘三通’进行协商,争取尽快通起来”。其中有两处关键词汇,一个是“所有台湾工商界人士”,并未“点名”他们两位,因为他们两位表示愿以民间的身份到大陆来谈“三通”,所以我们就说到比如像这两位工商界人士。下面的一句中则提到“欢迎他们尽快受到当局的委托”,就是说,谁来谈,谁能得到授权,主动权在台湾当局手中。如果台湾当局不授权高清愿和王永庆先生,那他们根本不可能来谈。所以关于“点名”问题,应该是没有对陈主任的讲话进行认真解读,我也很不希望有人别有用心地歪曲大陆方面的意思。大陆不可能去“点名”,也根本不会这么做。

  台湾电视公司记者:这次“华航”空难中,有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澎湖进行直播,这是首例。如果大陆方面有重大事件,台湾记者是否可以比照办理在大陆对台湾进行直播?

  张铭清:台湾直播大陆的重大事件,我想不成问题。比如外国元首来访,台湾很多媒体都有直播。从两岸新闻交流的方面来说,我认为大陆方面比台湾方面积极。如记者常驻,究竟是哪方面在时间、人员上设限等,我想新闻界应该非常清楚。

  台湾《联合报》记者:您刚才提出两年前对陈水扁政府提出“听其言,观其行”的政策,在接下来的两年继续执行这样的政策。您刚才也提到两年来他在台湾推行“渐进式台独”,您觉得“听其言、观其行”对“渐进式台独”有用吗?有关“三通”的问题是,只要民间得到台当局授权就可以谈。如果台湾当局授权海基会,您认为两会是否有机会复谈?

  张铭清:对台湾当局领导人“听其言、听其行”的政策,我们已执行了两年,也得出了结论。他还有两年任期,“听其言、观其行”还是继续有效。至于有没有用,关键还是在他本人。如果他一直不能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则主要责任在他。

  两会中断协商,是因为台湾方面破坏了协商的基础。在基础未恢复前,两会无法进行商谈。我们已经说过,只要把两岸“三通”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就可以用民间对民间、企业对企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尽快通起来。这是两岸直接“三通”协商最简便有效的办法。1996年两岸关于互通电信的协商和1997年两岸试点直航的协商,都证明采用民间协商的模式比较行之有效。

  美国美联环球电视记者:请问发言人对目前舆论关注的两岸“三通”问题有何总体看法?

  张铭清:对两岸三通问题,我刚才已经说过。当前“三通”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主要是,台湾岛内的工商界和广大民众对由于没有实现“三通”造成的不便,特别是经济成本的增加,越来越感到不满。所以,我们看到台湾的一些舆论说“万事莫如‘三通’急,实现‘三通’刻不容缓”,王永庆老先生甚至说,“‘三通’最好是今天谈,明天就通”。这首先反映了两岸同胞对“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第二,台湾当局由于受到强烈要求“三通”呼声的压力,也被迫做出一些姿态,提出“三通”是必走的路,而且可以委托民间来谈,而民间又很积极。在此情况下,陈云林主任在5月21日就“三通”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对实现两岸‘三通’的基本立场已公开反复说明”。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再说一套,做一套,把“三通”当作选举筹码,这样有悖于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厦门电视台记者:最近港台之间的谈判进展如何?第二个问题是,前不久台湾当局提出台港航线谈判模式并不适用于大陆和台湾,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

  张铭清:据了解,就港台航线谈判问题双方正在进行商谈。至于“不适用”的问题,这个说法没有根据。民间和企业之间的谈判有成功的例子。事实证明是适用的。

  台湾《联合报》记者:您刚才提到“三通”的问题,民间渠道是有用的。海基会和海协会好像也是民间组织。您是否已否定了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民间组织的功能?如果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那么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历史性功能是否已经结束?

  张铭清:我没有这样的结论,这是你自己的引申和解读。海基会和海协会在民间的名称前是冠以“中国”的,“中国”就界定了两会接触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也就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汪辜会谈”。两会接触十几次都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是因为国家内部的事务才进行接触。所以两岸民间、企业和公司之间进行接触也有一个前提,就是看成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台湾电视公司记者:我想补充一下,刚才我所说的重大事件是指像“华航”空难这样的灾难性新闻,我们是否可以在灾难新闻的现场对台湾进行直播?

  张铭清:我希望不会有这种灾难事件发生。但是万一有这种事件发生,我想直播不成问题。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您刚才表示无论台湾的官方或民间的个人只要得到授权,你们都愿意和他们谈“三通”。台湾“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如果得到授权,您的答复好像也是正面的。但是她并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她要是来,应该怎样对待呢?

  张铭清:周先生对我刚才的讲话可能没有全面理解,我们的说法是两岸民间商谈的前提在一个中国原则之下进行。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惠互利”。不管他授权谁,“三通”应该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之内,作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来谈。我们的原则非常明确。

  美联社记者:您刚才说民进党不放弃“台独”党纲之前,不可能和任何民进党机构或个人有所接触。我记得钱副总理曾说过,欢迎广大的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来大陆访问。是否这两种说法表示立场有所改变?

  张铭清:钱副总理所说的“欢迎广大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到大陆来进行访问”,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以“适当的身份”就不包括民进党员的身份。在民进党没有抛弃“台独党纲”之前,我们不会接触民进党的机构。个人也不可以以民进党员的身份来,但可以“适当的身份”来访。所以,除了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外,对大部分民进党员以“适当身份”来访,我们都是欢迎的,而且过去已有过这样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