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两岸应共同打造中华品牌
陈德铭会长在2013中国开放论坛上演讲。(图片来源:海协会)
中国台湾网6月9日宁波消息 6月8日,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应邀在2013中国开放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两岸应共同打造中华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有利位置。
陈德铭说,大陆的进一步开放与台湾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过去三十多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成为台资企业的投资乐土和巨大市场,双方均受益颇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两岸应不断扩大相互开放,推动产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中华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有利的位置。
2013中国开放论坛是由浙江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每年在宁波举办。
以下为演讲全文摘要:
在宁波2013中国开放论坛上的演讲
陈德铭
2013年6月8日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来宁波出席本次开放论坛。论坛以“世界经济新变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深化”为主题,很有现实意义。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长周期的关键阶段,在我们面前,既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也有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只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今天,我想主要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世界经济将在曲折中艰难复苏,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金融风险引发的经济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已整整五年,其影响至今余波未平,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风险和变数,复苏进程一波三折。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缺乏内在动力,不少国家把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美国、日本等推出了无限期、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计划,这种方式短期内刺激市场的作用有限,但释放的大量流动性会不断累积通货膨胀的风险,并可能引发各国纷纷仿效的“货币战”,进而对全球经济造成更大冲击。一些国家迫于形势,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也抑制了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而新兴技术因为成本和需求的制约,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带动经济整体增长的主导产业。在刺激政策余地有限、副作用明显,新产业发育尚需时日的情况下,世界经济重新步入增长轨道还需一段较长的调整期。
尽管世界经济处于艰难复苏中,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会进一步上升,彼此之间的博弈和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第一,经济全球化将在曲折中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但这一进程贯穿了地理大发现以来的人类近现代史。科技进步使交通、通讯不断发展,人员、物资、信息的远距离输送日益便捷,“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兴起以来,其追逐利润的本性也驱使它竭力开拓全球的市场与资源,全球市场已经形成并在不断扩展之中。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在投资贸易自由化、新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1990-2011年的20多年中,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从4.2万亿美元增加到22.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3%,全球的外贸依存度从19.1%上升到32.1%,国际投资流量从不到2000亿美元增加到近1.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4%。覆盖全球的价值链已基本形成,不同国别处于价值链的各异环节,紧密衔接,出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融格局。金融危机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即使在危机之中,全球货物贸易额也很快实现反弹,2012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已比2008年增长12%。在危机之中,各国加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经济联系与依赖程度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时至今日,没有哪个国家背离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关起门来搞建设而获得成功。
第二,围绕国际市场与资本的争夺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抢占国际市场和争夺国际资本。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前经济过度服务化、虚拟化的倾向,纷纷制定了“再工业化”等战略。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选择美国”计划,力争在五年内吸引1.5万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实施出口倍增计划,2012年出口比2009年增长40%,3年出口年均增长11.9%;页岩气革命和能源独立战略,很可能令美国重新赢得能源供给与成本优势,大大提升其竞争力。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成功走出世界性经济危机,必然伴随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突破,需要重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引领。目前全球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可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3D打印机正在日益推广,具有自行生成功能的4D打印概念也浮出水面,人们正在开发10纳米级的集成电路,并研究新一代的集成电路技术。尽管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各国都在加大投入,以赢得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巴西等许多经济体均推出强化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战略。谁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谁必将丧失未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各国争抢区域经济一体化布局的先机。金融危机加剧了世贸组织成员的利益分化,使多哈谈判深陷僵局。目前各方正努力争取在今年第九次贸易部长会议前达成早期收获,以挽救这轮耗时十余年的谈判。在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成为全球化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许多国家将重点转向区域次区域合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向世贸组织登记备案并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有246个,其中近10年来生效的占到近60%。美国在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基础上,一边大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TPP),一边与欧盟启动跨大西洋的美欧自贸区谈判(TTIP)。无论是TPP还是TTIP,经济体量都很庞大,且设定了很高的自由化标准,对未来国际经贸格局和规则将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欧盟加快经济货币联盟建设,俄罗斯加紧打造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主导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非盟在南部非洲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体启动了三方自贸区谈判后倡议建立覆盖全非洲的自贸区,近两年成立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太平洋联盟等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十分活跃。区域次区域合作的兴起已成为大势所趋,它有利于深化成员国间的经贸合作,但也会给区外经济体造成贸易投资挤出效应,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落伍,谁就可能被边缘化。
第四,围绕全球经济治理主导权的博弈更趋复杂。新兴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中群体崛起,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进程。2007-2011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由28.4%提高到36.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6.4%提高到55.6%。面对“南升北降”的形势,发达国家希望继续把持国际规则和标准的主导权,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想方设法提升话语权,彼此之间展开激烈博弈。近期,发达国家加大力度,推动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提出了竞争中立、劳工权益、国有企业、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所谓的21世纪议题。规则之争将成为今后全球经济治理博弈的重点。我们既要看到规则之争的背后有发达国家希望藉此约束限制新兴国家的意图,也要认识到规则的重构蕴含着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可能和机遇。
在分析世界经济形势走向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就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美国情报委员会前不久曾发布预测,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不管其预测是否准确,至少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一种心态。中国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旧平衡,世界希望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多的贡献,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形象地称中国不能做“躲在蚂蚁背后的大象”,要“尽快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也希望世界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中国的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会带给世界经济一个更高水平的新平衡,而未来数年,正是形成和巩固这种新平衡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