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钱其琛: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最近在中组部《党建研究》杂志第6期发表了题为《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收回香港,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共同心愿。随着1997年7月1日的临近,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使祖国和平统一迈出了重要一步。
文章论述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在解决香港问题中的成功实践。指出: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各国把注意力逐步转向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在国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的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章说,80年代初,随着“新界”1997年租约期满临近,英国据以统治“新界”的所谓法律依据将不复存在。香港的中外投资者们对香港的前途甚为关切,我国政府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的主张后,英方多方权衡,也表示愿意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形势的发展表明,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英两国通过和平谈判,于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使香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一国两制”成为中国、英国和香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既实现了香港同胞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又与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和地位相适应,并保留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也充分照顾到英国和其他国家、地区在香港的经济利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在长达13年的过渡期里,我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了香港回归过程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把“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方针政策具体化、法律化,使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有了法律保障,国际社会和广大香港同胞从中看到我国政府实行“一国两制”的诚意和决心。在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工作中,我们确定了“面向港人,依靠港人”的工作方针,广泛发动港人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香港的过渡期事务中来,锻炼了一大批治港人才,使“—国两制”在港人中深入人心。
文章强调:“一国两制”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为我国宪法所确认。通过在香港问题上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一国两制”的宝贵实践经验。“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同样适用于台湾。国家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要求,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全面统一,再谱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新篇章。
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我国正在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国两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添了崭新的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制度之中,现今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集中一切力量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国两制”的方针,使我们在一个国家主体内实现了两种制度的互补,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创举。
(原载1997年6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